• 欢迎访问尚仁诗歌网站,一起赏析现代诗歌之美,喜欢诗歌的朋友,欢迎加入尚仁诗歌网【草根诗人】qq群。 QQ群
  • 尚仁诗歌网部分作品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尚仁诗歌网所有作品禁止转载。
  • 关于不同作品的同一作者,投稿作品在不同时段发布后,仅通知一次,请熟悉知晓!其作品可在网站搜索查询。
  • 牛寺诗歌网已改名为尚仁诗歌网,可抖音搜索尚仁诗歌网&尚仁诗歌,期待您的关注!
  • 尊敬的作者朋友!目前平台对长期供稿的诗人提供送书活动,您将获得“尚仁诗歌”图书一册,如您有兴趣,请与我们联系!注:送书带来的快递费用,由您本人承担!

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诗和远方 尚仁 10次浏览 0个评论

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出发前,我对着地图上的“三角山”出神。那墨点似一枚未解的印章,隐匿在浠水东部的褶皱里。传说这里藏过药王的足迹,刻过状元的诗痕,山风里该飘着黄精的清甘,石缝中或许还留存着李时珍的药锄印记。一座山若能被历史反复摩挲,不知有多少秘密等待着被唤醒?

晨光初透时,我站在绿杨北郊的望江山远眺。远处的山影如一尊巨佛静卧,云雾缭绕间,连绵的峰峦像被谁用淡墨晕染过,朦胧得恰到好处。车行二十余里,山势渐陡,路旁的松树愈发苍翠,枝干虬曲如龙爪,仿佛在向我招手。三角山自古为浠川八景之一,“北宋元丰五年(1083年),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登山拜佛,题下‘仙家玄妙,佛法无边’八字”。明人李时珍曾在此采药,“宋人欧阳修曾在此题诗”,而“明代宣德六年敕造的青铜香炉”,亦随之端坐于山寺,静观人间烟火。

车至山脚,一座青石牌坊矗立眼前,四根立柱擎着三门四柱的结构,坊额上“三角晴岚”四个楷体大字苍劲有力——“这匾额相传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所书”,彼时“浠川八景”之名已传颂百年,而邓石如的书法恰似为这方山水添了一笔金石气。这“晴岚”二字,原是山的魂——云雾聚散间,藏着三角山最本真的模样。石坊两侧,古木参天,枝叶交错成拱,阳光透过叶隙洒落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撒了一地碎金。

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穿过石坊,山道如一条青蛇蜿蜒而上,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,青苔在凹陷处织出绒毯。行至半山腰,忽见一古寺掩映在松竹间,檐角风铃轻响,似在迎客,又似在低语。寺门半掩,门楣上“三角寺”三字斑驳,却仍能辨出明代遗风。

寺中老僧正在佛前焚香,见我进来,双手合十,微微一笑,引我至正殿。指着正殿中央飘香的一尊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青铜香炉轻声道:“此炉历经五百年香火,炉底烟炱积了几寸厚,每一道纹路都浸着岁月。”我俯身细观,香炉腹部的云雷纹在烛光中若隐若现,两侧蹲踞的狻猊兽首吐出袅袅青烟,香气与山间雾气交融,恍惚间似有梵音自云端飘落。老僧以铜勺舀起香灰,炉身斑驳处隐约可见前人题刻的“一炷心香”四字,墨迹早已沁入铜胎,连炉耳两则磨损的痕迹都清晰可辨。这哪里是香炉,分明是时光亲手雕琢的见证者。老僧又道:“昔年李时珍采药至此,曾在此寺小住。他常坐在寺后那棵古柏下翻阅《本草》,说这里的黄精根肥汁足,经霜后更显醇厚,是药中上品。”

寺外有一眼古井,井台青石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痕。老僧舀起一瓢水递给我:“这是‘药泉’,当年李时珍就是从这里取水煎药。”我捧水入口,清冽中带着一丝微甘,“似乎能嗅到山风裹挟的草木气息——那气息里似有蕲艾的辛香飘散”,像是从邻县蕲春翻山越岭而来的问候。三角山横跨浠水、蕲春两界,“这草木的私语,原是山与山在悄悄应答”。井旁的石缝里,几株黄精正顶着嫩红的芽尖,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——“原来药香从未散去,它只是化作了山间的生机,在每一片叶脉里流淌”。

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出寺继续上行,山势愈发陡峭。石阶像被天神随手抛下的琴弦,一级级绷直在陡坡上,每一步都要手脚并用。忽闻水声轰鸣,如闷雷般自山间滚来,震得耳膜发颤。转过一道山梁,眼前豁然开朗,一道瀑布自百米高的岩壁飞泻而下,水珠溅在脸上,凉得人一激灵。

那瀑布像被风揉皱的白绸,时而绷直成一道银线,时而散开如碎玉泼洒,因形似笔架悬于崖间,故得名“笔架飞瀑”。最妙的是瀑布落处形成的深潭,碧水如玉,清澈见底,东侧崖壁上,宋代淳熙年间赵不迹所题“观颐视履”四字依稀可辨,笔力沉厚,历经八百年风雨仍透着几分遒劲——这方石刻与飞瀑相映,恰是古人与山水对话的见证。山风里飘着药香,石缝里嵌着诗痕,云雾里裹着时光——这山,原是把光阴、山水、人心,都揉成了看不见的琴弦。我蹲下身,伸手接住飞溅的水珠,指腹触到潭底光滑的卵石,凉丝丝的,像摸到了千年前的月光。

这瀑布令我想起李时珍——他翻山越岭四十年,尝百草、辨药性,终将万千草木的秘密凝成《本草纲目》。三角山的瀑布何尝不是如此?千百年来,它将山泉的温柔、岩石的坚韧、云雾的飘逸,都揉碎在这一泓飞泻中,最终化作大地的血脉。所谓“探秘”,或许就是咀嚼这种“化零为整”的智慧:再微小的存在,终将在时光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午后,云雾渐散,阳光像金色的绸缎铺满山间。我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山顶,一处突出的平台豁然眼前——这便是“望江台”。凭栏远眺,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天际,黄州城郭隐约可见,江面上白帆点点,像撒落的珍珠。北宋元丰五年(1083年),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登山拜佛,题下‘仙家玄妙,佛法无边’八字”。此刻山风拂面,衣袂飘飘,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。四百年前,李时珍或许也曾站在此处,望着长江上的药船往来——那些船上载着的不仅是黄精、茯苓,更是他“上医医国”的理想;欧阳修题诗时,是否也见过这样的云雾?他的笔下“万里风烟”,是否也包含着对家国命运的忧思?

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
山风掠过耳际,带来远处村庄的炊烟香息。我忽然明白了,三角山的“晴岚”从不是静止的风景,而是流动的历史——李时珍的药香、欧阳修的诗魂、苏轼的豁达、邓如石的墨韵,都随着山风融入了每一寸泥土、每一片树叶。

这使我领悟到《本草纲目》里的一句话:“上药养命,中药养性,下药治病。”三角山何尝不是一味“上药”?它不似药房里的药材那般直接,却用千年的文脉、自然的呼吸,教会我们如何与时间相处——急不得,躁不得,就像山间的云雾,该聚时聚,该散时散。

下山时,山路渐缓,林间鸟鸣清脆,溪水潺潺。行至一处岩壁前,忽见一巨石突兀,形似人立,名曰“仙人石”。石上刻有“三角山”三字,笔法古朴,经地方志考证或为北宋摩崖遗存。

关于仙人石,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:古时有一樵夫在此迷路,忽见一老者指点迷津,待樵夫回神,老者已化作石像。从此,仙人石便成了山中一景,引得无数游人驻足。我蹲下身,指尖轻触石壁上的刻字,忽然想起刚才在山脚遇见的樵夫——他肩扛柴禾,步履稳健,笑说“山里头哪有什么异象,不过是春来花开,秋至叶落罢了”。

或许,真正的“仙人”从来不是石像,而是这些与山共生的人——他们懂得松针的枯荣,明白溪水的冷暖,知晓每一味药草的生长时辰。他们的淡然,才是三角山最珍贵的魂魄。

城市里那些被切割成方块的“风景”,总让人误以为“征服自然”就是站在山顶拍照。可三角山教会我们真正的敬畏:像樵夫那样弯下腰,听听松针落地的声音;像李时珍那样蹲下身,摸摸药草的叶子;像老僧那样静坐,等一瓢药泉慢慢满溢。三角山的“仙气”,不在云雾缭绕的幻象里,而在这些“慢动作”里——它用千年的时间告诉我们:所谓“奇迹”,不过是时间与耐心的化学反应。

归途中,回望三角山,晴岚再起,山峰若隐若现,宛如仙境。那座被历史反复摩挲的山,此刻像一位披着轻纱的隐士,将所有的故事都藏进了松涛与云雾里。
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三角山的“仙”,是李时珍药锄下的药香,是苏轼笔下的豁达,是欧阳修诗魂里的家国,是樵夫话里的淡然,是每一块石头、每一片树叶、每一缕山风里流淌的千年文脉。所谓“探秘”,探的不是奇景,而是人与山、与历史、与自然相处时,那份不刻意、不功利的默契——就像此刻,山知道我在凝视它,我也知道,它正用云雾、用松涛、用一草一木的低语,回应着我的好奇与敬畏。

暮色中,我终于悟出三角山的“三重奏”——所谓“三重奏”,从不是刻意编排的乐章,而是时间自会让药香浸润岩石,让诗魂追上云雾,让人心贴合山的脉搏。它不仅是三座峰峦的交汇,更是时间、空间与人文的和谐共鸣:时间在这里沉淀出千年的药香与诗韵,空间在这里折叠出云雾与飞瀑的奇观,人文在这里生长出樵夫的淡然、药王的执着、状元的才情。这共鸣没有指挥家,却和谐得让人心颤——原来天地间最美的风景,从来都不是某一处具体的存在,而是所有微小事物共同编织的生命之网。

作者:熊志兵


尚仁诗歌网 ,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 , 禁止转载,本文地址:[熊志兵] 散文-晴岚深处:三角山的三重奏
喜欢 (1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